English

西部开发如何走出传统发展模式

2000-06-16 来源:光明日报 杨秋宝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我个人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至少应体现在开发目标、开发体制、开发基点、开发导向、开发模式和开发观念几方面。

——在开发目标上,彻底改变在西部建立能源原材料基地的着眼点,从根本上转向强国兴区富民的目标。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在西部进行生产力布局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国家对西部的投入除了国防安全、战备需要的考虑外,大部分时期主要着眼于当地的资源开发,把西部当作东部加工企业的原料、燃料产地,建立东西部垂直一体化的分工体系。西部开发的结果并未使其获得应有的快速增长,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也没有得到太大的实惠。迈向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具体开发内容上仍然也会包括能源原材料的开发,但从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性上讲,其目标应该是强国兴区富民。所谓强国,是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做出贡献;所谓兴区,是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目标不再是服务于东部的发展,而是要实现西部社会经济的振兴,最终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安定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所谓富民,则是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归根结底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使西部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摆脱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实现人本身的全面发展,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与生活质量,与全国人民一道尽快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在开发体制上,不能再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中开发的体制,而是要形成与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的新型西部大开发体制。西部大开发的新开发体制,在开发主体上,不能再是以国家为单一开发主体,而是要有广泛的经济主体参与,不仅充分调动西部地区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开发的积极性,而且特别要广泛动员、引导、吸引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各类经济主体参与西部开发;在开发的所有制结构上,不能再是单一的国有经济,而是要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进行所有制结构创新,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给西部大开发注入活力和生机;在开发的动力机制上,不能再是简单的精神动员,而是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利益激励,是开发投资回报的引导,是合作双方的互惠互利;在开发的调节机制上,不能再是简单的命令手段和行政控制,而是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相结合,培育和优化以生产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体系,通过大开发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同时,新的开发体制不能再是封闭的、自我封锁的,而应是全方位开放的体制,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

——在开发基点上,要由单纯靠国家财力搞建设转向立足于区域经济成长,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改革开放以前在西部进行的大规模的生产力布局和建设,都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依靠国家投资来实施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直接掌握的经济资源在全社会的份额逐步降低,国家预算内的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已降至5—6%,因而要完全依靠国家大规模投资来进行西部大开发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西部大开发的基点,要立足于西部地区自身的经济成长,增强西部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西部地区而言,要彻底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开拓进取的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投身大开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调动和挖掘一切可用的人财物资源投入大开发;要在大开发中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区域自身的结构优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和结构精简的改革步伐;还要营造良好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吸引、稳定国内外的资金、人才、企业进入西部进行开发,或者以各种形式参与西部大开发。

——在开发导向上,要由传统的资源导向型开发转向市场导向型开发。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因而很长时期以来的开发思路往往是“立足于资源优势搞开发”。但是,资源性产业具有成本递增的特点,随着资源的深度开发,低成本的优势会逐渐消失,这在西部地区的一些能矿产业中已经或正在显现出来;同时,我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大部分领域出现买方市场,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加工生产能力的过剩以及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资源产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深化,资源产品受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变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价格大幅度下跌,而东部沿海地区也凭借港口优势加快利用国外的资源,降低了对中西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因此,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再要以资源导向进行开发显然难以为继,必须转向以市场导向进行开发。要从简单地着眼本地资源搞开发转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确定具体的开发内容;要从单纯地开发能矿资源转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开发的方向;要从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产品创优,培育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开发模式上,要由传统的粗放型开发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更加重视资源保护、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传统的“有水快流”、竭泽而渔、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呈加剧趋势,既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严重影响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符合时代要求和国际潮流。因而,西部大开发只有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才能得到其他地区的支持和全国的支持,也才能造福于子孙后代。要实行重要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重要资源应先考虑从国际市场上低价进口,战略性资源应减少开采强度而留有储备,一般性资源在开发中要提高采收率;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在大开发中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评估应成为开发项目的硬性约束;要把再造山川秀美、生态建设作为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严禁砍伐森林和破坏植被,保护长江、黄河等源头和上游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封山育林,植树种草;还要加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在大开发中打破“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贫困恶性循环,提高人口素质。

——在开发布局上,要抛弃普遍撒点、全面推进的企图,必须突出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具有辐射和扩散功能、关联效应较强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率先进行开发布局。西部地域广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开发的条件、难易程度、经济效益和带动作用都不一样;同时,无论是国家还是西部地区自身,也都不可能在西部的整个区域和全部产业进行大规模的、平均分布的投资。因此,西部地区的开发,必须从区情省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防止刮风,防止一哄而起,突出重点,有先有后,先易后难,从点到面。突出重点,一方面是在开发的区域重点选择上,要以若干核心地区作为经济增长中心,可以按照西部地区的区域中心、西部各省区的省区中心和产业聚集中心三个层次重点投资建设地区经济增长极,通过中心区域的重点开发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建设,辐射和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增长。另一方面是在开发的产业重点选择上,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可以面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推广适用性强、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优良品种技术,开发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精细农业,发展绿色产业;可以从生物资源丰富的特点出发,利用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开发和发展现代生物产业;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真正培育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带动经济开发的龙头产业;还可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效益好、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地区,仍然要重视水电、石油天然气、盐湖、有色金属等能矿资源的开发,支撑整个开发进程和区域经济增长。

——在开发观念上,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新的资源观、开发观、发展观、优势观、人才观、合作观。一是要确立新的资源观。不仅重视土地、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而且更要重视人力资源、企业家资源、技术、管理、信息、品牌、商标、市场网络、创新环境、创新制度等作为推动现代经济增长要素的后天性资源。二是确立新的开发观。同新的资源观相适应,不仅要发现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更要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家资源,开发技术、信息、管理和市场资源,要进行品牌与商标创优、环境与制度创新。三是要确立新的发展观。西部大开发的归宿点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全面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四是要确立新的优势观。自然资源优势不等于商品优势,科技优势不等于产业优势,比较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西部大开发立足于优势、充分发挥优势,要把着眼点放在形成商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上。五是要确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眼睛向内从西部地区自身发掘、培养、留住、稳定和激励人才,其次是吸引人才要不求所有而只求所在,再次是使用人才要不求所在而只求所用。六是要确立新的合作观。西部大开发中的合作、联合、协作,都应该是互惠互利的,要保障投资者的收益和回报,要实现合作双方的双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